人物
时段
朝代

別集類
(事并用各不相妨 杨注
谓康乐乃谢灵运邀袁虎者乃/谢尚疑太白误作一事用者非也 舸音歌又音哿)
  横江词六首(太平寰宇记横 (第 26a 页)
  其十三
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(尔/雅)

(翼吴楚风俗当菱熟时士女相与采之故/有采菱之歌以相和为繁华流荡之音)
  其十四
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𧹞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(炉/火) (杨注
以为炼丹之火萧注以为渔人之火二火俱不能/照及天地其说固非胡注谓山川藏丹处每夜必发火)
(光所在有之舆 …… (第 5a 页)
州犍为县王阮亭曰清溪在纳溪县西五里太白诗夜/发清溪向三峡即此或谓李诗本三溪三溪在嘉州平)
(羌峡非是 杨注
以清溪为资州县名按新唐书地理志/剑南道资州有清溪县本名牛鞞天宝元年始更名清)
(溪此诗约是开元中太白 (第 19b 页)
  赠僧崖公
昔在朗陵东学禅白眉空大地了镜彻回旋寄轮风揽
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晚谒太山君亲见日没云中夜
卧山月(一作夜卧/雪上月)拂衣逃人群授余金仙道旷劫未始
闻冥机发天光独朗谢垢氛虚舟不系物观化游江濆

江濆遇同声道崖乃僧英说法动海岳游方化公卿手
秉玉麈尾如登白楼亭微言注百川亹亹信可听一风
鼓群有万籁各自鸣启闭八(缪本作/开七)匆牖托宿掣雷霆
自言(缪本/作云)历天台搏壁蹑翠屏凌兢石桥去恍惚入青
冥昔往今来归绝景无不经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瀛
(元和郡县志朗陵山在蔡州朗山县西北三十里太平/寰宇记朗陵故城汉为县所治在今蔡州朗山县西南)
(三十五里晋武帝封何曾为朗陵公即此城也白眉空/疑是当时释子之名犹禅宗所称南泉愿临济元赵州)
(谂之类 杨注
引蜀志马良白眉事非矣了者了然分明/之意楞严经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) (第 21a 页)
帐祖席时所设之帐幕杜审言诗/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陆机诗牵世缨时网驾言远)
(徂征骠骑亭玩诗意当在长安 杨注
以骠骑亭为谢安/建者恐误国语女乐二八歌钟二肆三辅黄图汉昆明)
(池武帝元狩四年穿在长安西南周围四十里 (第 12a 页)
  送杨燕之东鲁
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(一作/五)公族清风播人
天夫子华阴居开门对玉莲何事历衡霍云帆今始还

君坐稍解颜为我(一作/君)歌此篇我固侯门士谬登圣主
筵一辞金华殿蹭蹬长江边二子鲁门东别来巳经年
因君此中去不觉泪如泉(后汉书杨震字伯起弘农华/阴人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)
(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永宁元年代刘/恺为司徒延光三年代刘恺为太尉震子秉延熹五年)
(代刘矩为太尉秉子赐熹平二年代唐珍为司空五年/代袁隗为司徒光和五年拜太尉赐子彪中平六年代)
(董卓为司空其冬代黄琬为司徒兴平元年代朱隽为/太尉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)
(名族云三公旧本或有作五公者 杨注
以三公为是𤦺神/按后汉书诸袁事汉四世五公陈子昂梓州司马杨君)
(道碑迨震秉彪赐四代五公光烈昭于汉室 (第 27b 页)
读元帝纪止可作大各切唐书段安节善乐律能自度)
(曲其意正与元帝纪相合琦按太白诗意自应作徒故/切读而 杨注
引自度曲解之非是绿云垂即响遏行云)
(之意古今注虾墓子曰蝌蚪一曰玄针一曰玄鱼形圆/而尾尖尾脱即脚出颜 (第 13a 页)
贤云宋庆元五年)
(进士两应制试第一执政/以贤良方正荐授通直郎)继之者粹斋萧氏作分类补
注李太白集附 杨注
后合刋之(粹斋名士赟一字粹可/赣州宁都人淳祐进士)
(萧立之之仲子潜心为/学入元遂隐居不出)萧讥杨取 (第 3a 页)
唐广德以后事及宋
儒记录诗词为祖并引用杜诗伪苏注之非因为节文
而存其善者今所传 杨注
非全文也然萧注亦不能无
冗泛舛駮处明季孝辕胡氏作李诗通二十一卷颇有
发明及駮正旧注之纰缪最为精确但惜 (第 3a 页)
水/行貌溶水盛貌王维诗人立何)
(䙰褷注衣带交结貌又韩愈诗视物隔䙰褷注目昏貌/杨雄甘泉赋翍桂椒而郁移 杨注
翍张羽貌又与披通)
(古诗天孙织/就云锦裳)葳兮蕤兮九苞勃窣䌨绣臆而高翔(孙氏/瑞应)
(图葳蕤瑞草 (第 34a 页)
天下宗之律愈严而弊愈生刑愈滥
而奸愈作深文危法民无措躬廷尉如张释之天下无
冤民于定国民自以不冤大理如 杨注
曲尽人情唐临
折中称意可谓善用刑矣然而不得方诸大舜孔子者
何也明虽尽而诚未孚也矧用刑于不教之世哉故明 (第 9a 页)
 

《问解》申湜问曰。人有为后而承重曾高祖。则何以处之。 杨注
亦不补入。何耶。为人后者。为所后若子。则五服之亲。皆当同之耶。〇沙溪答曰。为人后者。既为其子。则虽不 (第 238H 页)
 小敛未结以绞云云。尤庵先生当己亥 大丧。未结一二绞。以存礼意。门下亦行之否。
此段家礼云云。盖为人子至情而不欲掩面。则无以敛衣衾。不欲结绞。则无以使所敛者不散矣。顷于初

丧时。不得已施绞。又不得已掩面。而于面部则不忍紧结。只令所敛衣衾不散而已。至大敛。稍加结紧。当其时细心商量。其势不得不如此矣。
 辟领。家礼用布方八寸。屈其两头云云。而向见门下所服衰则用 杨注。
岂平日别有定论耶。
丧服之制。如带下尺及妇人衰裳之类。皆用古礼。不必于辟领。独舍古礼而从家礼矣。况家 (第 451L 页)
者。从时王之制也。嫡孙父卒。祖在。为祖母杖期者。从古礼也。一从古礼。一从时王之制。有何可疑乎。杖期下 杨注
云云。以古礼为主。故与家礼不同。亦非可疑也。齐衰三年条。所补者。从家礼也。杖期条所补者。主古礼也。既 (第 422H 页)
  别纸
丧服之近世通用。一遵杨复氏附注之说。而窃考经文及家礼本注。大相径庭。三条加领。殊乖法服之意。而衣下纵布。又是赘属之物。朱子曰深衣之领直而方。与丧服领同。既云直方则其不为裁成丁字样者明矣。况衣有阔中。所以安项。而其所谓后阔中者。无与于安项。既凿旋塞。费布于无用者乎。今欲依疏家所谓两相各四寸之说。当肩两边。各裁入四寸。两衿长一尺二寸之地。各裁入二寸。斜摺而剪去之。以为阔中。仍依深衣袷二

寸之制。用布除缝剩广四寸长三尺二寸者。摺作表里之领。循缀于阔中。而领端二寸处。着广二寸之系带。则系带之下衣身之长。恰满一尺。可当经文所谓带下尺之文。不审如何。盖经文之意。似谓衣带之下便是一尺。而注疏以裳要当之。虽非经意。亦自有理。 杨注
及备要。乃以纵布一幅。别作衣要于裳要之上。两要相重。既无意趣。而苟欲掩裳。何不预长其衣身。而必再烦赘 (第 293L 页)
幅也。家礼只言衣长过腰而已。曾无加幅之明文。与其一遵 杨注。
曷若从家礼之为得耶。且古注及大全。并只用三尺五寸之布。分作两条衽而已。则家礼各用之各。恐亦是合字之字 (第 293L 页)
相似而误也。 杨注
不察乎大全定论。而泛看他家礼之各字。便用四条之衽。备要又以前掩后后掩前之文。谓出于丧服记。而今遍考本 (第 293L 页)
 嫁出似同。而朱子有轻重之论何也。
此恐朱子未定之论也。家礼嫁母出母同服。而又为父后则并无服。不见有轻重之别。盖母之嫁者已是自绝于父。父之灵亦应绝之矣。非自子而绝其母也。
 家礼斩齐以下。未尝言王侯之礼。而独于小功章言之何也。 杨注
之偶补尔。非家礼之正文。
 有事其缕。无事其布。分期功等服。今布之生熟已判。何以则合于古耶。 (第 202L 页)
  
(附)明甫言。杖期条杨氏添条。愚伏谓为所后者之妻若子也下。当着⊏吐云云。其意谓下文祖父在适孙为祖母。即所后之祖父若祖母也。未知如何。○瞽答。杖期注杨氏说。愚伏所谓子也下当着⊏吐云云者。亦有意见。而从或者之说。

以祖母之祖字。为衍文观之。则未知如何。○明甫言。适孙父卒祖在。为其母期。果有明据。则或者之说。亦或不妨。今既无明据。而一种论议。深以此礼为不可。则或说出于臆断。谁肯相信。愿更详之。
주-D023问。杖期注。正服则适孙父卒祖在为祖母也云。而 杨注。
又有当添祖父在适孙为祖母也。其重出似无义。故前日仰禀矣。下教曰。家礼集览或问逐条云云。此说恐为得之也 (第 449L 页)
云。而取考集览。亦不能无疑。或言 杨注
祖母之祖字为衍文。此说如何。或言若为祖在压降。则父丧亦当降耶。祖不压孙。孙得伸也。各尽本服为宜云。此 …… (第 449L 页)
  
(附)明甫言。愚按考通典。晋虞喜按贺循丧服记云。父死未殡而祖父死。服祖以周。喜以为三礼无有此条。服祖但周。则祖无倚庐。传重在谁。庾蔚之曰。父亡未殡。同之平存。是父为传重正主。已摄行事。事无所阙。虞喜何谓无倚庐乎云云。详此上下文势。所谓丧服记。乃贺循所作分明。非古礼文也。虞喜之论。正如先生所疑。而据庾说。大祥及禫。孙亦当摄行。不可阙也。
  杖期
주-D033问。父在为母期。乃仪礼经文。而家礼杖期条阙之。 杨注
增添条亦阙之。而只于凡重丧未除之下注。杨 (第 455H 页)
  
问。杖期注。既有适孙为祖母之文。杨氏重言之。似无义。故前日仰禀矣。下教曰。家礼集览或问逐条云云。此说恐为得之也。而取考集览。亦不能无疑。或言 杨注
祖母之祖字。为衍文云。此说如何。或言若为祖在厌降。则父丧亦当降耶。祖不厌孙。孙得伸也。各尽本服为宜云 (第 481L 页)
。未知如何。○答曰。前日所答集览之说。昔年与申友义庆录而记之。而终未稳当。祖母之祖字若衍文。则得之矣。父丧斩衰。则不在于厌降之例。当服本服无疑。○又答妻父之问曰。祖母之祖字。似非

衍也。鄙意如赵希逸之两兄。无后身死。赵伯玉死后。希逸为祖母服丧三年者云云。
   愚意以为齐衰三年条所云。适孙父卒为祖母者。统言承重孙之服祖母三年也。 杨注
所谓当增祖父卒而后。为祖母者。祖父若在。则于祖母丧。当降服期。故必祖父卒而后为祖母。乃服三年也。文势 (第 482H 页)
 古之禫祭。在二十五月。故可俟逾月吉祭。今之禫祭。在二十七月。违古制。故不可俟吉祭。商量何如。
答郑季涵
谨承哀伻。仰感仰感。哀询之礼。珥于礼意无所见。只考古文而已。家礼祔庙 杨注。
固为宛转得礼之意。但此为昭穆迭迁而发也。今者。尊先考已正位次。新主直祔而已。无迭迁之事。有何所据而权 (第 243H 页)
(薰。盖字。)答汪尚书书。 夫妻之可否。(妻。事字。)进见夫期。(夫。无字。)又答书。 国史侍读内翰 尚书文台
席。(文。疑丈字。席。疑座字。)移书招徕违旨笃厚(违。疑词字。)印首信眉(印。昂字。)又答书。 章左 (第 546L 页)
 妓妾子不为父后者。为其所生母。当以嫁母服。而

服尽后心丧终三年耶。常时服着。礼无明文。将何所折衷。其妻若子之服。亦或见于礼书耶。
来示所谓以嫁母服服之者恐得之。期后心丧。礼有明文。似不可已。常时服着。于礼无所考。然既服杖期则是期服之重者。况有心丧一节。则是与只服杖期者有间矣。或用生布衣蔽阳子布网巾其亦可耶。妻与子之服。不见于古今礼书。不敢知。惟通典曰母子至亲无绝道。非母子者绝。是故经文不见出祖母之服云云。以此旁照则嫁祖母恐亦无服耶。
答在鲁族侄
 
齐衰杖期。适孙祖父在为祖母云者。乃是仪礼补服小注。而 杨注
必为采添。不觉其已著于家礼本文何耶。
适孙祖父在为祖母。已著于家礼杖期本注。则杨氏岂不知有此耶。按通 (第 219L 页)
 两襟相掩。衽在腋下。则两领之会自方。○玉藻祫二寸注。祫。曲领也。其广二寸。○深衣曲祫如矩。注祫。交领也。衣领既交。自有如矩之象。○丘氏曰用布一条。阔二寸。为领如常衣法。然后加缘其上。又曰近时人有斜入三寸裁领法。臆说无据不可从。且衣必有领而后缘可施。信如其说则是有缘而无领矣。玉藻所谓祫二寸者。果何物也。况家礼制

度本文。既有方领。又有黑缘。其为二物亦明矣。
曲裾(依 杨注
不用)注。续衽钩边。
 蔡氏渊曰司马所载续衽钩边之制。引證虽详。而不得古意。先生病之。尝以理玩经文与 (第 47H 页)